第十二章 地下的势力

在龙国境内关于陆烽的信息热度的正在高涨的时候。

在位于北极阿拉斯加的一处小型军事堡垒内。

一张长桌放在了靠近海面的的方向,远处极光的绚丽色彩照亮了整个会议室。

为首者黑袍着身,手里把玩着陆烽的照片。

台下坐着的各人,每人身前都有一份陆烽的简历。

坐在左手边第一位的,缓缓开口道:“陆烽此次前往龙国实在太多突然,我们的人手不像在米国时那么方便,不过稍加时日,我们也能得到陆烽的科研资料。”

最前面的人缓缓站起身来,面向极光。

此人十分高大,身穿的黑袍贴身垂落,像一道黑色的瀑布。

“我们黑星会为什么能称霸这方地下世界?”

“为什么各大国家都对我们尊敬有加?”

“为什么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国家般的战斗力?”

为首者按下按钮,一副巨型画面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这是陆烽在米国时创造的最新科学技术。”

“后来我们发现陆烽不定时的将自己研发的最新科技发回龙国,我们想办法截停了一部分。”

“就靠这些科研资料,我们拥有了如此之多的高精尖军队,我们才能是这地下世界的王。”

“现在陆烽回到龙国,注定我们对其情报的获取更加困难。”

“但陆烽的科研能力,可以说比我们在座所有人更重要。”

“我们一定要得到陆烽!”

在座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喘,为首之人的性格他们是知道的。

一句话说不对就要出事。

高大的黑袍者在这长桌前围绕了一圈。

他经过其他人时,其他人都能感到好似被恐怖的恶魔注视着一般。

“现在,我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将注意力转移到陆烽身上,关于他的消息,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下面,我要求大家完成以下三个工作。”

“第一:必须加快对于龙国的渗透工作,最好是尽快拿下每天可以单独接触陆烽的人。”

“第二:我们要在舆论上支持米国,帮助米国把陆烽从龙国带出来。”

“第三,告知各武装部队专项演习,做好准备,一旦机会出现,将陆烽及时绑来。”

“各位听懂了吗?”

台下人气息低沉,各个回答道:“听懂了。”

为首者转头看向刚才左手边第一位与其对话者:“低徊,你渗透龙国不太顺利是吗?”

“照组织的规矩,你知道是什么后果的。”

“但现在我们需要你,别再让我失望了,低徊。”

对面的人戴着黑袍的脑袋深深低垂,“明白了,不会让您失望的。”

回到龙国。

审判长看着底下的从没停止过的议论,心里想着幸亏这个法庭没有观众席,不然指不定要多吵呢。

大家的议论审判长已经听到了,可现在众说纷纭,强行审判,必然是交代不了。

只能是继续看家书了。

审判长给了郑远青一个眼神,郑远青心领神会,拿起小刀小心翼翼的拆开第五封信。

这封信件还比较薄,但是从纸张样式来看比较精致。

“老师谨启。”

“我在米国的实验逐渐得心应手,大部分米国科研军方项目我都能进去自如。”

“听说我国下水的定国舰在我们海域狠狠的击败了米国的麦克号,我十分开心。”

“我最近好像身体也逐渐适应了这边,不会每天都失眠了。”

“不过,我听说我最近被某些地下势力看上了。”

“所以,老师我特意为龙国和自己新设计了一把战斗手枪。”

“我称其为‘双鹰鸣’,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土。”

“这把手枪分为两个部分,右手部分为主要枪体。”

“除了主要部分我使用了最新材料,使得整体的枪声重量降低,另外在独特的枪身气动设计,更能帮助开火时降低后坐力。”

“老师您应该最在意的就是枪身上那一部分能展开的透明屏幕了吧。”

“这把枪除了能够携带热成像等系统,更能通过左手释放的无人机系统获得更多的信息。”

“左手绑定的无人机体型小巧,外侧有隐匿性涂装,置空时叶片声音及其安静,这才能足够靠近敌人并收集到足够的信息。”

“使用者通过右手枪身上的屏幕,不仅能够知道敌人的大致位置,更能知道敌人带有的具体装备、面向位置、身旁掩体等。”

“配合我所设计的特殊穿甲弹,就能在敌人视野之外进行击杀。”

“祝老师身体健康。”

信件的背后,就是战斗手枪的设计图。

这个设计图甚至都不需要都专家来验证一下,郑远青作为国家安全总司司长,甚至现在自己的身上就带着一把“双鹰鸣”手枪。

这把手枪凭借优秀的性能,独特的优势,加上龙国部队对其专项的训练,这把枪几乎成了龙国近距离枪战的标配,很多高级官员都携身佩戴。

有时,其他小国来到龙国做客,这样一把战斗手枪,可能比给他的国家送物资还要让他高兴。

这边审判庭中和网络上的讨论也没有因为陆烽的这两封家书讨论的风向改变很多。

和上午讨论的航母、芯片、战斗机相比。下午出现的人工智能和战斗手枪离普通人太远了,大家对着两样东西的使用感与先进感不太了解。

而且关于陆烽的桃色新闻越发越多,之前米国发了一套陆烽的视频,随后米国有部分的女明星还有女学生出来指证陆烽。

但现在只要是关于陆烽的消息,尤其是桃色新闻,必然会引来一大波热度。

所以,哪怕是国内,也有不少女生开始对陆烽口诛笔伐,说些陆烽在龙国时候对其动心,然后凭借自身科研地位将女生拿下的粉色小故事。

这样的小故事听起来很扯,可偏偏在现在的互联网上有的是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