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谁?
大明第一大儒,还早就被朱元璋安排成了朱标上台后的帝师!
因为太子朱标不幸早逝,朱元璋在为朱允炆组建班底的时候,又提到了让朱允炆重用方孝孺。
而方孝孺被朱允炆重用后,呕心沥血的辅佐朱允炆,从而让朱允炆不仅能坐稳皇位,还实现了皇权的平稳过渡,甚至让大明王朝隐隐约约的出现了盛世的好迹象。
等燕王朱棣造反的时候,方孝孺还亲自写了讨伐檄文。
但,奈何朱允炆这个猪队友实在是太辣鸡了,四年时间还不到,就被朱棣打成了废物,连皇位都丢了!
而朱棣考虑到方孝孺‘大明第一大儒’的名号,本不愿意杀他,并且还让他起草即位诏书。
结果方孝孺头铁,不仅拒不投降,还怒斥朱棣。
朱棣雷霆震怒之下,干脆将方孝孺凌迟,并且在灭九族这种最严厉刑罚的基础上,破格灭了方孝孺十族!
而多出来的这一个族,其实就是方孝孺的门生!
“我草,你他妈居然是那个倒霉蛋方孝儒!?”
苏寒一脸见了鬼的表情,而眼前的中年穷逼方孝儒,却苦笑着说道:“小郎君快人快语,我的确就是个倒霉蛋。”
说着,方孝儒便诚恳的向苏寒问道:“敢问小郎君,何为知行合一?”
苏寒神情异样的看着眼前的方孝儒。
他没想到,自己居然在一天内,遇见了两个大明历史上的名人。
而且还都是倒霉蛋。
至于那知行合一,则是以后大明的一位圣人的学说。
也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苏寒想了想,便说道:“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实践,把想法和知识,通过实践去验证,去伪存真,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果没办法做到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我所说的蠢材,只会纸上谈兵,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屁都不是。”
方孝儒双目茫然:“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苏寒撇了撇嘴:“这玩意没有固定的章程,你想怎么知行合一都行,比如你今天想要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就尽你所想去猜,去做,去用数学计算。”
“再比如说,你明天想研究一下母猪的配种,那你就可以待在猪圈里,在一边观摩。”
“又或者,你想要研究一下造人大业,那你就亲自上阵,为爱鼓掌。”
方孝儒大受震撼:“这也叫知行合一?你不会是骗我的吧?”
苏寒微笑:“话糙理不糙,知行合一不就是这样的吗?比如你方孝儒,你从小想要报效朝廷,所以你寒窗苦读,终于考中进士。”
“这知,就是你的目的,而行,就是你的过程。”
方孝儒神色恍惚的说道:“知行合一,这简直就是歪门邪说。”
苏寒不爽了:“什么叫歪门邪说,你这个棒槌。”
方孝儒说:“圣人之道讲究君子远庖厨,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士大夫于陛下共治天下,应该居于朝堂,文武内外才对。”
实际上,这也是这个时代文人们的刻板想法。
因此,也不能说方孝儒思想有问题。
不过是目光有局限罢了。
苏寒要是遇到别人,也就懒得掰扯,但对方孝儒这个人还是很有好感的,毕竟这人孝顺,而且犟的可爱。
于是,他就耐心的说道:“君子远庖厨,那就是扯淡,要是没有厨子,你是不是就要饿死了?”
方孝儒涨红了脸:“我……”
苏寒又问:“还什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往前朝说,元狗作威作福,奴役我汉族儿郎,我大明洪武皇帝起兵伐元,这够危墙了吧?要是按照你说的,君子不立危墙,岂不是有多远跑多远?”
“还什么士大夫与陛下共治天下,你要是什么都不懂,光读书,你知道怎么治理天下吗?”
“每年洪灾你怎么治理?”
“百姓没饭吃你怎么治理?”
方孝儒羞愧难当,脑海中固有的思想已经动摇,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圣人之道都在书中,只要读的书多,自然能领会圣人之道,足不出户,也能治理天下,古有甘罗八岁拜相,这不都是圣人之道吗?”
苏寒不屑:“那你是甘罗吗?”
“我……”
“还他妈足不出户治理天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道理你都不懂?”
“眼高于顶,只顾着眼皮底下的几本破书,你能知道个屁啊?”
“你知道为什么海边渔船归来的时候,最先看到的都是桅杆吗?”
“不知道……”
“我知道,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叫地球,而地球是个圆的,所以最先看到的是桅杆。”
“这……”
“说不出话了吧?我再问你,你知道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多远吗?”
“这,学生怎么可能知道。”
“呵呵,没关系,我知道,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亿4千7百万千米。”
“我不仅知道距离,我还知道怎么测算星体和星体之间的距离,可惜,你这个死读书的倒霉蛋却压根不知道。”
苏寒傲然的看着眼前的方孝儒,他知道,自己已经赢了
而方孝儒被苏寒降维打击,整个人的世界观都被重塑了。
乃至于三观,都像是被八级大狂风刮过一样,一地鸡毛。
但不管怎么样。
现在的方孝儒脑袋里就一个字。
服!
“学生服了!”
方孝儒对着苏寒纳头就拜,口中狂呼:“请老师收我为徒,我愿意终生侍奉老师左右,只为学习老师的知行合一。”
“啥?”苏寒眨了眨眼:“你一个有官身的,要拜我一个草民为师?”